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简介
GMDSS全称为global maritime distress and safety system,就是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的缩写。该系统主要由卫星通信系统— INMARSAT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 和 COS-PAS/SARSAT(极轨道卫星搜救系统)、地面无线电通信系统(即海岸电台)以及海上安全信息播发系统三大部分构成。
概念
GMDSS Services航海信息技术指的是在海上航行的船舶之间、船舶与港口交通管理中心之间、船舶与公司之间以及船舶本身的交通信息处理、控制及通信技术,包括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GMDSS)、全球定位系统(GP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Internet与数字交通信息技术以及3S信息技术等。由于它综合各种航行信息,自动化水平高,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船舶航行的安全性,所以,随着Internet技术和无线电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将逐渐形成以“海上数字交通”为标志的现代航海信息技术格局,为海上运输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1999年2月1日,GMDSS系统在全世界各航运国家全面启用。与在此之前广泛应用的呼救信号“SOS”不同,GMDSS是一个船岸间通信新系统——“全球海上遇险和安全系统”。它由卫星通信系统和地面无线电通信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卫星系统又包括国际海事卫星分系统和极低轨道搜救卫星分系统两部分。GMDSS是建立在先进的卫星通信技术、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上的先进系统,在船只遇难时,不仅能向更大的范围更迅速、更可靠地发出救难信息,还能以自动、半自动的方式取代以前的人工报警方式。
1973年IMCO第八届大会做出了“关于发展海上遇险呼救系统的建议”的第A.283号决议案,正式开始了新的海上通信系统的研究。
1979年,MICO通过了A.420决议案,为建立‘未来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即FGMDSS)而设立工作组,准备建立全球通信网,规定新系统应符合IMCO制定的1979年《国际海上搜寻救助公约》
2组成
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GMDSS)是国际海事组织(IMO)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改善海上遇险与安全通信,建立新的海上搜救通信程序,并用来进一步完善现行常规海上通信的一套庞大的综合的全球性的通信搜救网络。该系统主要由卫星通信系统—INMARSAT (海事卫星通信系统) 和COSPAS-SARSAT(全球卫星搜救系统)、地面无线电通信系统(即海岸电台)以及海上安全信息播发系统三大部分构成,如附图所示。
2.1、卫星通信系统
2.1.1、INMARSAT
INMARSAT主要由海事通信卫星、移动终端(船舶地球站)、海岸地球站以及协调控制站构成。
2.1.2、COSPAS/SARSAT
COSPAS/SARSAT是由加拿大、法国、美国和前苏联联合开发的全球性卫星搜救系统,由示位信标、空间段(极轨道通信卫星)和地面部分3个分系统组成。
2.2、地面无线电通信系统
地面无线电通信系统用于遇险报警、搜救协调通信、搜救现场通信及日常公众通信,主要由MF/HF/VHF通信分系统组成。
2.3、海上安全信息播发系统
海上安全信息播发系统由岸基NAVTEX系统及INMARSAT系统中的增强群呼系统(EGC)、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等组成。
3功能
GMDSS具有以下七大功能:
3.1、遇险报警
是指遇险者迅速并成功地把遇险事件提供给可能予以救助的单位。报警包括船对岸、船对船和岸对船报警3个方向,其中船对岸报警是主要的。
3.2、搜救协调通信
RCC通过岸台或岸站与遇险船舶和参与救助的船舶、飞机以及与陆上其他有关搜救中心进行有关搜救的直接通信。
搜救协调通信是双方进行有关遇险与安全内容的信息交换,即具备双向的通信功能,与报警功能中只具有向某一方向传输特定信息不同。
3.3、救助现场通信
在救助现场参与救助的船舶之间、船舶与飞机之间的相互通信称为现场通信。它包括救助指挥船与其他船、船与救生艇、指挥船与救助飞机之间的现场通信。通常,这种通信的距离比较近。
3.4、定位
定位是指遇险船舶和救生艇所发出的一种无线电信号,便于救助船舶和飞机去寻找遇难的船舶和救生艇。
3.5、海上安全信息的播发
是指本系统能够提供各种手段发布航行警告、气象预报和其他各种紧急信息,以保证航行安全。
3.6、常规的公众业务通信
是指GMDSS系统要求船舶配备的通信设备不但能进行遇险、紧急和安全通信外,还能进行有关的公众业务通信。也就是船舶与岸上管理部门之间进行管理、调度等方面的通信以及船舶与船东、用户等通信。
3.7、驾驶台对驾驶台的通信
驾驶台之间的通信是有关航行安全等避让信息的传递,属于VTS方面的通信,这种通信在狭长的水道和繁忙航道航行中是非常重要的。
4在中国
中国主管部门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开始注意GMDSS系统的重要发展动向,并向有关单位传达了海上遇险与安全通信方面的主要构想,1986年中国交通部向下属各有关单位进行了部署。为了进一步改善中国航运业的通信状况,进一步保障海上航行安全,中国从1987年开始在北京建造INMARSAT卫星通信地面站(岸站),同时在中国沿海部署建立海上安全信息播发(NAVTEX)系统覆盖区,并加速对岸台(站)的通信设施进行技术更新,扩大电路数,增宽覆盖区域,以适应GMDSS的需要。
1992年中国主管部门开始中国的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规划,按该规划要求,中国沿海的海岸电台形成链状的A2航区DSC覆盖区,同时对A3航区进行区域性DSC值守,在北京建成COSPAS/SARSAT LUT和MCC,并把北京INMARSAT卫星岸站扩建成具有B/M系统能力的岸站,并服务于中国船舶航行密度大的印度洋区和太平洋区,以适应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的需要,最近又开始建设更加先进的INMARSAT-F系统,从而进一步保障海上航行安全。
1992年中国主管部门开始中国的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规划,按该规划要求,中国沿海的海岸电台形成链状的A2航区DSC覆盖区,同时对A3航区进行区域性DSC值守,在北京建成COSPAS/SARSAT LUT和MCC,并把北京INMARSAT卫星岸站扩建成具有B/M系统能力的岸站,并服务于中国船舶航行密度大的印度洋区和太平洋区,以适应中国远洋运输事业的需要,最近又开始建设更加先进的INMARSAT-F系统,从而进一步保障海上航行安全。
4.1、INMARSAT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INMARSAT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为了更好地贯彻INMARSAT组织的宗旨,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便开始了建立太平洋和印度洋两个洋区的A/C标准海事卫星地球站(岸站)的准备工作。
1991年中国在北京建成了海事卫星地球站(岸站),覆盖太平洋和印度洋两个洋区,为这两个洋区内的海上和陆上用户提供移动卫星通信业务。中国的INMARSAT-A标准地球站于1991年6月3日正式开通,INMARSAT-A系统稳定可靠,满足GMDSS系统的要求;1993年7月1日中国的INMARSAT-C标准地球站也正式开通,可以提供双向存储转发电文和数据信息通信业务,满足GMDSS系统的要求,成为按GMDSS系统要求配备船舶的必备终端设备。这样中国便可以为太平洋和印度洋两个洋区内的国内外用户提供移动卫星通信服务,业务范围包括电话、电传、传真、数据通信、遇险专线等。
1997年7月,中国的INMARSAT-B/M标准海岸地球站投入了运行,同时满足GMDSS系统的要求,服务于中国船舶航行密度大的印度洋和太平洋;且A/B/M标准站不但可以提供太平洋和印度洋两个洋区内的数字电话、电传、传真、遇险专线、低中高速数据通信业务,还可以提供大西洋东区和大西洋西区两个洋区的A/B/M标准站通信业务,从而实现了全球移动卫星通信服务。1997年底,中国的Mini-M标准站正式开通了,Mini-M标准终端可以随身携带、车载或海用,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2002年6月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开始建设符合最新颁布的全球海上遇险与安全系统标准的、最先进的Inmarsat-F卫星通信系统。
4.2、COSPAS/SARSAT系统的建设与应用
中国由交通部中国交通通信中心负责在北京建设了卫星搜救本地用户终端(LUT)和搜救任务控制中心(MCC),负责对中国服务区的实时覆盖和报警数据的处理分配。北京LUT的覆盖区域包括中国全部陆域和大部分海域,香港特别行政区也建设了COSPAS/SARSAT系统(LUT和MCC),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海事处负责运行和管理。北京的LUT无法实时覆盖的中国南部海域,由香港的LUT实时覆盖。
中国的COSPAS/SARSAT系统选用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数据处理设备——高性能的HP9000系列工作站。LUT采用了冗余备份系统,可以对同时飞过的两颗卫星分别进行跟踪。当搜救卫星通过北京LUT的共视区时,LUT的天线就会锁定与跟踪这颗卫星,并由几个数据信号处理器(DSP)对卫星的下行信号中的121.5MHz、243MHz、406MHz信号进行实时处理或对406MHz信号进行延时处理。中国的MCC采用一主一备两台高性能的HP9000系列服务器,通过专用的通信接口与国际MCC通信网络相联接。根据系统的数据分配计划,各国的MCC间实时交换定位数据及卫星轨道参数等系统信息。
COSPAS/SARSAT卫星搜救系统的LUT和MCC已经投入正常运行,并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1999年11月至2002年5月,中国的载人航天实验飞船“神州1号、神州2号、神州3号”进行了多次实验,应航天实验飞船指挥部的要求,中国的极轨道卫星搜救系统参加了载人航天飞船返回仓的回收定位任务,在飞船返回仓到达预定降落地点的关键时刻,中国的极轨道卫星搜救系统及时准确地捕捉到返回仓发出的定位信号,并迅速计算出当时返回仓的降落位置,为现场搜寻人员及时找到返回仓提供了可靠的支持,载人航天飞船实验取得了圆满的成功,得到了航天实验飞船指挥部的一致好评。
4.3、地面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初期的海上遇险与安全通信中以中、高频收发信机、紧急无线示位标为主,采用莫尔斯电报、无线电话等通信方式进行,在一般情况下,发送遇险报警信息要人工启动和人工操作。
从1996年开始,中国交通部按IMO的要求对全国各海岸电台按GMDSS要求对通信设施进行了大规模的更新与改造,在上海建立了2、4、6、8、12.16MHz和VHF70频道国际国内DSC值班台及相应的窄带直接印字电报(NBDP)和单边带无线电话电路;在广州、天津建立了HF DSC国内值班台;在大连、秦皇岛、海口等建立了15个MF和VHF DSC值班台以及相应的NBDP和单边带无线电话电路。各海岸电台根据其功能分别配置了相应的收发信机、DSC、NBDP和SSB终端设备。
船舶则根据GMDSS的要求,按其所航行的“航区”配备了执行GMDSS功能的设备。
船舶配备的无线电设备应至少能在两种无线电分系统中工作,以提供两种以上的通信方式,每种通信方式应能采用独立的设备并执行连续的报警功能。
4.4、海上安全信息播发系统的发展与应用
为了保证航行安全,需要及时有效地由岸上向航行的船舶提供有关海上航行的安权信息,海上安全信息包括航行警告、气象警告、气象预报和其他海上紧急信息。 世界航行警告业务(WWNWS)是由IMO和IHO(国际航道组织)为协调发射区域性无线电航行警告业务和其他紧急信息而设置的。WWNWS的区域界限不是按国家所有权海域划分的,而是按地理位置和电波可能覆盖的范围划分的,称为NAVAREA(Navigation Area)区域,把世界划分为16个航行警告区,每一区域都由一个指定的协调国负责。
WWNWS有3种不同的业务,即远海域、岸基和本地业务。国际间协调的航行警告有两种不同的业务:远海域的NAVAREA业务和岸基的NAVTEX业务。本地警告业务完全由该国主管部门协调完成。
中国在上海、广洲、大连、福州、三亚建设了NAVTEX播发台,链状覆盖了中国沿海400海里以内的海域,已经开始在518kHz频率上播发航行警告和安全信息。中国自1986年开放用于船舶自动接收的NAVTEX业务,至1999年2月1日,所有从事国际国内航运的300GT以上的船舶均已安装了NAVTEX接收机,自动接收并打印出海岸电台播出的有关海上安全航行警告信息。
中国在上海、广洲、大连、深圳、秦皇岛、烟台、营口等许多港口均已建立并开通了VTS系统,中国的船位报告系统可以覆盖渤海、黄海、东海和北纬4°以北的南中国海海域。
5结语
中国GMDSS系统的发展和建设经历了十多年的时间,GMDSS系统建成实施后,在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岸站的有效覆盖范围内,船舶遇险报警的成功率将达到99%以上;在地面无线电数选值班台(DSC)的有效覆盖范围之内,遇险报警的成功率将达到95%以上;在极轨道卫星搜救系统的有效覆盖范围内,船舶遇险报警的成功率将达到90%以上。这样,岸上的遇险与安全通信设施收到船舶遇险报警后,通过畅通的陆上搜救协调通信网,将在两分钟之内把报警信息传到当地的搜救中心或分中心,同时传给中国海上搜救中心,以便搜救机构在接到报警信息后尽快(30分钟左右)派出救助飞机和船舶或采取其他措施进行救援,使得中国的海上搜救效率提高到90%以上,从而,可以更好地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经济建设服务。
6航海码语
为防止世界各地船台岸台关于字母的读音的差异造成误解,使用码语代替英文大写字母表达各类编号。
A:Alpha
B:Bravo
C:Charlie
D:Delta
E:Echo
F:Foxtrot
G:Golf
H:Hotel
I:India
J:Juliet
K:Kilo
L:Lima
M:Mike
N:November
O:Oscar
P:Papa
Q:Quebec
R:Romeo
S:Sierra
T:Tango
U:Uniform
V:Victor
W:Whisky
X:X-ray
Y:Yankee
Z:Zulu
联系我们
青岛市辽宁路240号科技广场3164室
电话:4008-670-676
手机:15853230355
网址:http://www.dongfangshiji.com
邮箱:dongfangshiji2008@163.com
联系人:殷经理
网站首页 | 公司简介 | 产品中心 | 新闻动态 | 售后服务 | 下载中心 | 解决方案 | 联系我们
友情链接:对讲机 青岛执法记录仪 执法记录仪 特芬德官网 TEFINDR 对讲机信号覆盖 集群对讲机 备案号:鲁ICP备20017130号-1